國朝獻徵錄 (明)焦竑 編輯
●目錄
獻徵錄序
卷之一 宗室一
卷之二 宗室二
卷之三 戚畹
卷之四 駙馬都尉
卷之五 公一
卷之六 公二
卷之七 侯一
卷之八 侯二
卷之九 伯一
卷之十 伯二
卷之十一 中書省
卷之十二 內閣一
卷之十三 內閣二
卷之十四 內閣三
卷之十五 內閣四
卷之十六 內閣五
卷之十七 內閣六
卷之十八 詹事府一
卷之十九 詹事府二
卷之二十 翰林院一
卷之二十一 翰林院二
卷之二十二 翰林院三
卷之二十三 南京翰林院
卷之二十四 吏部一
卷之二十五 吏部二
卷之二十六 吏部三
卷之二十七 南京吏部
卷之二十八 戶部一
卷之二十九 戶部二
卷之三十 戶部三
卷之三十一 南京戶部一
卷之三十二 南京戶部二
卷之三十三 禮部一
卷之三十四 禮部二
卷之三十五 禮部三
卷之三十六 南京禮部一
卷之三十七 南京禮部二
卷之三十八 兵部一
卷之三十九 兵部二
卷之四十 兵部三
卷之四十一 兵部四
卷之四十二 南京兵部一
卷之四十三 南京兵部二
卷之四十四 刑部一
卷之四十五 刑部二
卷之四十六 刑部三
卷之四十七 刑部四
卷之四十八 南京刑部一
卷之四十九 南京刑部二
卷之五十 工部一
卷之五十一 工部二
卷之五十二 南京工部一
卷之五十三 南京工部二
卷之五十四 都察院一
卷之五十五 都察院二
卷之五十六 都察院三
卷之五十七 都察院四
卷之五十八 都察院五
卷之五十九 都察院六
卷之六十 都察院七
卷之六十一 都察院八
卷之六十二 都察院九
卷之六十三 都察院十
卷之六十四 南京都察院
卷之六十五 道御史
卷之六十六 南道御史
卷之六十七 通政司 南京通政司
卷之六十八 大理寺
卷之六十九 南京大理寺
卷之七十 太常寺 南京太常寺
卷之七十一 光祿寺 南京光祿寺
卷之七十二 太僕寺 南京太僕寺
卷之七十三 國子監
卷之七十四 南京國子監
卷之七十五 順天府 應天府
卷之七十六 鴻臚寺 南京鴻臚寺
卷之七十七 尚寶司 南京尚寶司
卷之七十八 太醫院
卷之七十九 欽天監
卷之八十 六科都給事中 左右給事中 給事中 南京六科給事中
卷之八十一 中書科中書舍人 行人司司正 行人司行人 都督府斷事 錦衣衞經歷
卷之八十二 直隷
卷之八十三 南直隸
卷之八十四 浙江一
卷之八十五 浙江二
卷之八十六 江西一
卷之八十七 江西二
卷之八十八 湖廣一
卷之八十九 湖廣二
卷之九十 福建一
卷之九十一 福建二
卷之九十二 河南一
卷之九十三 河南二
卷之九十四 陜西
卷之九十五 山東一
卷之九十六 山東二
卷之九十七 山西
卷之九十八 四川
卷之九十九 廣東一
卷之一百 廣東二
卷之一百一 廣西
卷之一百二 雲南
卷之一百三 貴州 交趾(附)
卷之一百四 行太僕寺 苑馬寺 鹽運司
卷之一百五 藩府僚
卷之一百六 都督府一
卷之一百七 都督府二
卷之一百八 都督府三
卷之一百九 錦衣衛
卷之一百十 都司
卷之一百十一 各衞
卷之一百十二 孝子
卷之一百十三 義人
卷之一百十四 儒林
卷之一百十五 藝苑
卷之一百十六 隱佚
卷之一百十七 寺人
卷之一百十八 釋道
卷之一百十九 勝國羣雄
●獻徵錄序
古之良史欲紀一代之事必先儲其林以偫之龍門蘭臺之史毋論家有世業緒而成書所取林于世本國策秦史記與夫中壘父子東觀諸儒之述作何具備也近代若豐城之列卿紀琅琊之弇山別集琬琰錄皆有意憲章博?之地雖未能如海塩之拓徵吾今言為全書然傳諸□林蔚稱祕典若舉一代王侯將相賢士大夫山林瓢衲之□巨細畢收母患堙薆實未有□澹園先生之獻徵錄者先生天授異才幾隣殆庶知通聖統上比素臣自首廷對領史官毅然思有以自舉其軄□毫相視薄而不為誠所謂業傳二正才擅三長者矣會陳文憲公議修 國朝正史與王文肅公共欲以此事顓?先生先生謂盖眾獨賢固辭不可遂與詞臣分紀其事然而先生胷中實具有成書即文憲所建議規畫大氐皆發端于先生者也于是取累朝訓錄方國紀志與家乘野史門分類別採而緝之自禁中之副名山之藏通都大邑之傳畢登于簡一代史林犂然大備茲錄固其一爾當是時使先生從容禁林次苐茟削日月不刊唾手可冀而為時所忌歸臥東山廣內之儲匱而在笥豈不惜哉然先生意不忍忘時為讐校緒成其業多至百二十卷盖其目廣于列卿者什五其人多于琬琰者什七至折衷是非綜校名實闕疑而傳其信斥似而采其真所謂其義則某竊取之先生于此實有獨鑒異乎徒事網羅靡所澄汰愛奇好異冒濫情實者矣學士大夫嚮往此書借觀至于簡渝傳寫為之紙貴乃從友人茅生之請取畀之梓然每類間為梓者有所裁避先生意雖飪之而成書具存異日發其大全固可竢也此錄出而一代之□林政事如指□堂覽□□之為政鑒作者資之為史林如先生自謂者所裨豈其微哉余嘗觀古來作者後先相踵史才實難其人昌黎文起八代之衰至為順宗實錄何濶略也又以避祻守默重為柳州所譏眉山才氣從橫俯視千古友人用史事□之以才非當家遜不敢任退而處于廬陵之後史之難其人也如此當吾世而有先生豈非□事國朝之史有專官無專業自會要輟編木天諸儒不領著作簪茟紀言起居章奏而外未有聞也史之難其書也如此當吾世有先生而為此書又豈非盛事余誠願上一日大關金匱石室徵先生此之緒成立史垂諸萬世執此以往先生得無意乎即不然而詔賜茟札錄副禁中私家所藏褒進為公史如班書故事固東漢以來作者之殊遘也昔劉子玄手著史通掎摘古人不遺餘力至身為史官以作非一人詒書僚長徒抱汗青無日之歎如先生與眾共業退矣而猶思儲一代之史材以信今傳後人之度量相越不亦遠哉天下事何不可為也予□乃益信賢者之有益于人國矣
萬曆丙辰同里晚學頋起元撰
夫自虞夏書誥以來龍門而下涑水而上有一代之人必有一代之事而勒一代之史故史以徵事以徵人夫史非徒侈詞藻誇聞見而已大而國體隱而民瘼賾而世務殽而材品當時治亂□衰得失之林誡覆轍標芳軌于是乎在故曰文武之政□在方冊史之不可以已也 夫士大夫戔之者趣富貴如騖安事詩書即有□倫之姿愛奇矜慱注之高視千古之上迂談六合之外而問以當代行事與人物材品高下代謝之數則舌舉目睬莫能置對闕文殘簡誰與正之故殷夏之禮正於杞宋文獻不足孔子所喟然而嘆也 明興高皇帝闢草昧而經綸□巍蕩之業宇宙一新 列聖踵接顯承同條垂三百年其間綱紀風俗文□將相內外職司之略與夫林間之秀方外之逸簇萬品而雄百代固不在虞夏殷周之下而歷世既久長年晨星最著廣如吾學徵吾實而未詳憲章鴻猷略而不徧豊誠之列卿紀未萃羣流弇州之琬琰錄且多掛漏彼寥俊野老目不窺金匱石室之藏而一方一技之士井底闚觀欲其討□典蒐家乘采稗官樵說林稽故實精鑒裁以勒成一代全史不亦難乎天牗斯文弱侯焦先生獨稟宏才通道略物兼有三長遐覽萬古自首對大廷諸館閣長老舉莫能出其右歲在甲午會陳文憲王文肅兩公深知先生以國朝正史事議請肩荷之先生稽首三讓不能得因請與詞林分曹別數諸詞林有就有否先生殫日夜之力取累朝訓錄及海內碑銘志狀表傳之屬盡錄之下及齊諧小說靡不詮擇自曹分而外並有結撰紀志諸編稍稍就緒我明不朽之業且觀厥成矣而道之喪世王公歸里陳公下世緒業未竟而忌才者至躓先生成東山之高詎不痛乎然先生即歸田若而年不忘其初凡所覩聞僉命掌記時為纘輯自同姓諸侯王傳文臣武臣以及四夷等傳凡百二十餘卷萬有一千餘葉錄名獻徵其蹟談其幽闡其是非辨而折衷嚴所謂國體民瘼世務材品犁然而具 明主所與文武將吏行事之實庶幾無■〈垂夬〉後王法之羣工遵之則太平之略也名山副之金匱藏之則良史之材也不其盛哉嗟乎初使陳□朱謝聖主堅于□重優以元老領袖羣□出入中秘從容歲月敭歷所至聽以書局自隨若治平司馬氏之任令先生淂畢其長用左氏編年法貫串二百餘年之事□兼史遷之紀傳竊取春秋之義豈惟史材竟成全史斯不亦昭代之大業千秋之永鑑乎而柰何其以東山老也嘆乎道之不行而託諸史史之不竟而脩之家韞國寶為家珍發藏山於通邑即後有作者奉為蓍蔡凜若袞鉞無能沒先生素臣之功而使先生抑而就是誰當其咎盖想昔人吐握之風詠緇衣之篇而不能不為之太息也
南儀部郎武林黃汝亨譔并書